■ 李阳
针对北京市海淀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及评价,国家统计局海淀调查队近期开展了海淀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效果评价专题调研。调研随机拦访了1600位本地居民,结果显示,海淀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有力、效果显著,但在宣传教育、奖惩监督、人员资金设备投入等方面仍需加力。 垃圾分类施行初显成效,工作推进受居民普遍认可。一是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居民对北京市垃圾分类标准总体了解度高达98.6%。二是居民分类投放需求得到较好满足,94.6%的被访居民表示社区内桶站设置、投放时间科学合理。三是垃圾桶站进行人员值守措施有效,82.7%的被访居民表示“桶前值守”有必要。 奖惩机制群众基础有支撑,激励措施更受居民青睐。对不分类投放采取处罚措施深得人心,“文明积分”“物质积分”“通报表扬”等激励措施更受居民青睐。调研显示,87.6%的被访居民对不分类投放垃圾采取处罚措施表示“认可”。在具体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的认可程度时,49.8%的被访居民表示认可“文明积分”,居于首位;44.1%的被访居民表示认可“物质积分”;39.9%的被访居民表示认可“通报表扬”。还有23.7%的被访居民认可“罚做志愿者”;18.4%的被访居民认可“罚款”;认可“通报批评”的比例最低,只有13.2%。相比之下,激励措施更受居民青睐。 落实成效赢得群众满意,稳步提升仍需“三个确保”。调研显示,96.0%的被访居民表示对所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效果“满意”。在进一步征询对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建议时,55.6%的被访居民表示要“加强垃圾分类政策知识宣传教育”,43.4%的被访居民表示要“增加垃圾桶、驿站等设施”,还有36.4%和32.0%的被访居民分别表示“引进智能分类设备”和“保持站点整洁卫生、无异味”。 因此,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稳步提升还需“三个确保”。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持续抓好宣传教育。线上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工具,线下以宣传栏、电子屏、横幅、手册为载体,通过座谈、宣讲、志愿活动等形式,加大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经验介绍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 二是“监督考评”“激励惩罚”两手都要抓,确保条例落实落细落到位。建议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各级属地管理责任、主体法定责任、居民守法责任挂钩。推行垃圾分类激励惩罚措施,将正面激励和反面惩罚相结合。抓住投放不分类、制度不落实等典型,加大曝光和执法力度。探索积分兑换、智能回收等激励措施。 三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配足配强,确保分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建议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保障垃圾分类工作专项经费。加强垃圾分类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力度、分类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做好各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工作,为垃圾分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夯实基础。
|